阅读:3990回复:1
三法印四法印与一个实相印
本片转自网络,来源:不详。
四法印,又作四法本末、四忧檀那,佛教四法门为: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 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 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 涅盘超越概念(涅盘寂静)。 法印可列举出三种或四种。即三法印或四法印。 四法印是(1)诸行无常,(2)诸法无我,(3)一切行苦,(4)涅盘寂静。其中除去‘一切行苦’,则成为三法印。兹分释如次︰ (1)诸行无常(sabbe san%kha^ra^ anicca^,ani-tya^ sarvasam%ska^ra^h!) 关于诸行的‘行’,是指一切生灭变化的现象,与‘有为’同义。所有的现象,都不曾有一瞬间的停止,无常生灭变化,这就是诸行无常。现象,包括物质与心,这常常是变化的。关于这点,今天的自然科学也如此说。连昔日认为是固定不变的物质最低单位──原子,今天也不是不变的,它是以原子核为中心的电子、中子等等结合而成的运动体。物质可说是微粒子,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只是经常变化的能。这是众人皆知的道理。而且这些原子复合而成的诸种物质,大至宇宙的天体为止,都有物理的、化学的好几重变化,而不止息。此更加证明了佛教的诸行无常说是真理。 (2)诸法无我(sabbe dhamma^ anatta^,ana^t-manah! sarvadharma^h!) 诸法的法,是意指‘无我性的事物’,也可以单指‘事物’。但原始佛教中‘事物’只限于‘无我性的事物’,因此诸法与诸行一样,是指一切现象。 无我亦称非我、非身。所谓‘我’,已是五蕴的和合体,或者不断生灭的名色相续流。佛教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原始佛教在《相应部经典》中着重论述了佛教的无我论,如“无常是苦,是苦者皆无我”,“此形非自作,亦非他作,乃由因缘而生,因缘灭则灭”。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自生,而是种种要素的集合体,不是固定不变的、单一的独立体,而是种种要素刹那刹那依缘而生灭的。 一般人较容易接受诸行无常,但是,诸法无我则为外道所不承认,而是佛教所独有的学说。释尊当时的外道,都认为一切事物皆有不生不灭永远存在的本体。此即是我(atman)。提到梵、提到我,都是指它。宇宙的实体称为梵(brahman),个人的实体即为我。在佛教里,它不能为人所认识,也无法证明其是否存在,故说是无记。又这些本体和实体,与我们的世界和现象界毫无关系,也无益于修行解脱,因此不应该将此当作问题来探讨。佛教该讨论的是‘非我’的现象界。在此意义上,诸法无我的法印,就被认为是佛教独有的学说。 无我也译作非我。大乘佛教兴起后,使用‘空’(s/u^nya)与‘空性’(s/u^nyata^),比使用‘无我’的用语还多。‘无我’与‘空’是同义语。中国的禅宗亦用‘无’这个字,也是同样的意思。空与无并不是意味虚无。佛教里常常提到,有关说有论无的存在论与本体论,是佛教禁止探讨的,佛教中所谓的空与无,并不含本体论的意义,而是指现象处于空与无的状态。无我是表示一切现象在无我的状态。也就是说,无我如前述的‘非我’。‘非我’即‘非我的状态’。 无我与空是说诸法处于无我、空的状态。这究竟是什么涵义?事实上,它具有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的意义。 在理论上,无我与空,即无自性(nih!s-vabha^va),即无自己固定本体的性质。亦可说无固定性。{1}诸法并无不生不灭、固定的实体。所谓‘固定’,是与他人无关,孤立而独立自存的意思。但社会人生的一切都与他人有关系,不是绝对、单一、孤立的存在。而一切皆与时间、空间,或其他事物有所关联,是相对、相关的存在。{2}社会、人生也没有固定的活动,而是有什么条件就有什么变化。它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逐渐地展开的。 其次,实践上的无我与空,可分为无所得、无挂碍两方面来说。{1}无所得(apra^pti),即无执着。我们对我、我所(自己与自己的所有物)有所执着,就认为它是固定常存的,又希望它是固定不变的。而所谓‘无所得’,即没有我执与我所执,就是无我、空。{2}无挂碍(ana^varan!a),即无碍,也就是无障碍、封滞,而能自由自在地活动。此即指无所得无执着地进展完成的状态。无执着则能如法而自由自在活动。孔子所说‘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无碍自在的无我与空。佛教的理想,在于完成人格,得到日常生活中一切的无碍自在。说佛游戏三界,也就是指这种境界。 无我与空,是使自己处在空的状态,因此,其中也就不会有以自己为中心的贪欲,不会乱吓唬人、嫌恶人、谄媚人、对人摆架子,也不会轻蔑、怨恨、嫉妒或羡慕别人。时常会站在他人的立场、全体的立场正确地考虑后才行动,也不会骚扰旁人。同时,对人与动物都怀有慈悲怜愍的心。没有自他的对立,就能扩大的包容别人。无我,终究成了大我。 以上是对无我与空的考察,但理论上,无我是正确、如实地看社会与人生,这可说是‘缘起’与‘诸法实相’的同义语。实践的无我,是指达到最完美、最充实的人生活动。理论上的无我与空,是实践无我与空的基础。佛教最后的目的,就是体验实践的无我与空。《般若心经》上所说的‘五蕴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空,就是意指理论上、实践上的空与无我。 (3)涅盘寂静(santam% nibba^nam%,s/a^ntamnirva^n!am) 涅盘意指‘吹灭’或‘吹灭的状态’。涅盘即是吹灭烦恼之火。原始经典曾将涅盘的定义说明如下︰‘所有的贪欲灭尽、嗔恚灭尽、愚痴灭尽,此即称为涅盘。’所谓涅盘寂静,即是达到无苦安稳的理想境地。 西洋学者之间,对于涅盘的含意,长期以来,有种种争论。譬如涅盘可说成‘灭’,也可指佛陀肉体的死灭。说佛死为入灭,谈入灭的经典为《涅盘经》,而关于入灭的涅盘像、涅盘图、涅盘会,这些涅盘语都与佛的逝世有关。但这‘灭’是般涅盘(parinirva^n!a,pa-rinibba^na,圆寂)的略称,也就是指完全的涅盘,即‘无余涅盘’。 到了部派佛教,将涅盘分为有余涅盘与无余涅盘两种。有余涅盘是说虽然断绝一切烦恼且超脱生死,但过去业的果报(即肉体)仍做为余依而残存下来。因此,还不可说是完全涅盘。另一方面,无余涅盘是断绝了一切烦恼,也断绝了余依的肉体,亦即完全的涅盘,如佛的入灭。般涅盘是完全涅盘。而有余、无余的思想是受到了耆那教等外教的影响,也加入了存在论的见解,这是佛教本来所没有的。 到了大乘佛教,前面的二种涅盘又加入了自性清净涅盘与无住处涅盘,成为四种涅盘。心性即佛性,本来是清净的,具有常、乐、我、净的涅盘性质,此佛性即为自性清净涅盘。无住处涅盘即指‘因大智故,不住生死,大悲故,不住涅盘’,也就是不住生死与涅盘,无执着、无住着的真实涅盘。佛的涅盘状态一定也是如此。(取材自《佛教要语的基础知识》) ◎附︰印顺《佛法概论》第十二章第一节(摘录) 教义 三法印,为佛法的重要教义;判断佛法的是否究竟,即以此三印来衡量。若与此三印相违的,即使是佛陀亲说的,也不是了义法。反之,若与三印相契合──入佛法相,即使非佛所说,也可认为是佛法。法是普遍的必然的理性,印是依此而证实为究竟正确的;依此三者来印证是佛法,所以称为法印。三法印的名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也有于诸行无常下,加‘诸受皆苦’一句,这就成为四法印了。苦,是觉者对于有情世间的价值判断,仅是诸行无常印中的含义之一,从事理的真相说,三法印就足够了。三法印,是于同一缘起法中体悟有此三性,无论学者的渐入、顿入,三法印有着深切的关联,不能机械的分割。佛常这样的问比丘们︰比丘!五蕴等是无常否?答︰是无常。无常的是苦否?答︰是苦。若是无常苦变易法,是我我所否?比丘答︰非我我所。佛即告诉他说︰比丘!所以这样的观察无常、无我,即得解脱。依这类的经文,可见三者是相关而贯通的。三印中的涅盘寂静,即是解脱,也即是空。佛曾这样说︰‘诸行空,常空,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法性自尔。’一切有为法的本性是空寂的;空寂的,所以是无常的、无我,所以能实现涅盘。这从缘起的空义而开显,所以经中常说‘空相应缘起’。缘起本是开显空义的,观察缘起,悟到它的必然理性,归于空寂,这是佛陀宣说缘起的方法与目的。 佛说三法印,是从有情自身说,有情是无常、无我、空寂的。印度传统的、新起的宗教,每以为生死五蕴身中,或离五蕴身以外,有常住真我。佛以为有情是缘起的有情,依缘起说,不能不是无常、无我的。无常即是变化不居,换言之,即是生而必灭的。一般人以环境的适意为快乐,或以保持心境平和的不苦不乐为安稳。依佛的慧观,这也是苦的。此苦,不是忧愁等苦,是无常义。一切的快乐安稳都在不断的变化;如意称心,平安恬适,都不是一得永得而可以悠久的,是终归于灭坏的。无论怎样的安适,都向此目标前进。有生必有死,有壮必有老,有盛必有衰,因此给以‘无常故苦’的判定。婆罗门所说的常我,是妙乐的。佛反对他,一切无不在变化无常过程中,那还有什么究竟圆满妙乐可说?所以说无常故苦。佛说苦就是无我,这因为我是主宰义,对周围的一切,能作得主,能自由支配,必如此才可以名为我。但有情依蕴、界、处诸法而立,是变化无常的,无常即是苦的,苦即不自在,那还能说是我吗?佛法说︰正因为有情倒执有我,所以起惑造业,流转不息,我执即是流转动乱的根源。如悟解无我,没有了这动乱的因,即惑、业不起,当下能正觉诸法实相,一切即是寂静涅盘。佛陀依有情而说此三法印,如论到对有情存在的世间,这或是所依的五蕴,或是所住的器界,这一切也是无常的。世间确是无常的,但如说‘无常故苦,苦故无我’,即有点不适合。如这枝粉笔,说它是无常,当然是对的;但说它是苦,是无我,那就欠当了。粉笔是无情的,根本不会有领受,即无所谓苦不苦。没有苦不苦或自由不自由,也不会执着为我。不是我,也不需要说无我。所以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是依有情而说。如扩充三法印而应用到一切,那就如大乘所说的‘无常故(无我)空’了。空是无自性的意思,一切法的本性如此,从众缘生而没有自性,即没有常住性、独存性、实有性,一切是法法平等的空寂性,这空性,经中也称为法无我。此法无我的我,与有情执我的我略略不同。实在的、常住的、独存的,这个我的定义是同的;但有情所执自我,即在此意义上,附入意志的自由性,这即不同。从实在、常在、独存的意义说,有情是无我空的,诸法也是无我空的。本性空寂,也即是涅盘。这样,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的三法印,遍通一切,为有情与世间的真理。 佛说三法印,是非常善巧的,同一命题而作两方面解说,既是事物的真相──普遍理性,也就是实践的过程。这三者的深义,本是同样的,每一法印能开显正觉的内容,即每一法印能离执证真。依无常门而悟入的,即无愿解脱门;依无我而悟入的,即空解脱门;依涅盘寂灭而悟入的,即无相解脱门。由于有情的根性不同,所以或说此,或说彼,或说二印,或说三印。如完备三法印,依声闻常道说,即先观无常,由无常而观无我,由无我而到涅盘,为修行的次第过程。如经中常说︰厌、离欲、解脱,这即是依三法印修行的次第。观诸行无常,即能厌患世间而求出离;能厌苦,即能通达无我,无我我所执,即离一切爱欲;离欲即离一切烦恼,所以能得涅盘解脱。这可见三法印的教说,是将诸法的真相与修行的历程,主观与客观,事实与价值,一切都综合而统一了。这是佛陀唯一的希有教法!龙树在《大智度论》里说︰无常为空门,空为无生门,这也是合于三法印次第的,他所说的空,即是无我;无生即是涅盘的异名。 四圣谛到四法印到一实相印 智空师父 摘要: 大家好! 我以前说了要给大家讲一下:佛法传播到现在,对整个教义和实修,也就是教证两方面来说是不是确实有因果心、出离心、菩提心和佛心这样的修证次第。经过十几次的讲解以后,我们发现在大乘佛法里确实有这样的修 ... 大家好!我以前说了要给大家讲一下:佛法传播到现在,对整个教义和实修,也就是教证两方面来说是不是确实有因果心、出离心、菩提心和佛心这样的修证次第。经过十几次的讲解以后,我们发现在大乘佛法里确实有这样的修证次第,不管是汉传佛教的禅宗、净土宗、天台宗、华严宗,还是藏传佛教的格鲁巴、噶举巴、萨迦巴以及宁玛巴等,都充分地揭示出佛法修证次第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如果是一个修行人愿意去扎扎实实地去实践佛陀的教法,他只能按照这种次第老老实实地去实践,只能按这种次第一层层地逐渐蜕变,这样自己的成就才会圆满,才能真实地契入诸佛的心印。 我对这四种心的称呼方法,还没有在历朝历代的祖师论述中以及各宗各派的教法上找到,当然次第是真实存在的,但各有各的表述方法,我是用“心”的角度来契入。我为什么用心来表述呢?因为我倡导禅宗,禅宗是诸佛的心印,直趣最上乘,在教证两方面来说,直趣天台、华严讲的圆教的最究竟处,是最究竟的知见和证入。所以“心”可以涵容十法界,心又变幻莫测,心有多种层次,所以“心”这个词汇在汉语来说,囊括力非常大,又非常简洁、巧妙,由是故,我就用“心”来表示成就佛果过程中的四个层次,就是因果心、出离心、菩提心和佛心的成就次第。 虽然前三种心大家了解,但往往以为因果心、出离心、菩提心是理论上的,但实际上不是那么一回事。虽然大家以为佛心是证悟的空性,但它本质上同时也是在因地上、在没有证入佛心之前要了解的一种知见,是一种在开悟前观修心性要用的一种慧观。所以这四个次第既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既是教义的,也是实修的。 虽然没有人像我这样论证,但我既然这样论证了,也希望你们相信我这样的说法。在论证过程中,有些语言也许组织得并不是那么恰当,但你们要接受我讲的“意”,不要纠缠那些用的词,因为我也没什么准备,没有做提纲、没有做草稿,只是很随意地这样讲,我把能想到的尽量罗列进来了。以上就是对这十几次讲法内容的总结。 今天我们简单地讲一下三法印、四法印和一实相印。 因为好多人不了解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所包含的内容。尤其我要谈一下,个别修学小乘佛法的人对大乘佛法有些诋毁,他们并不了解小乘佛法的发展必然会进入大乘,必然要成熟和完美,而且大乘佛法的教法也是佛陀所传播的。 我在这里着重强调的是:大乘佛法本身也是在小乘佛法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这种升华并不是说它变了质、变了样,而是把原始佛教里的一些根本教义进行了精华性的浓缩,就像现在《涅槃经》讲的醐醍酥酪一样,它是一层层提高、抓它的要点了,本身并没有放弃原始佛教的根本教义,这一点大家一定要了解! 最近美国,有一位台湾来的法师,他从南传的那里做了一定的修行和学习,他认为要恢复古制,他在讲法的过程中,强烈地抨击大乘佛法,说什么大乘佛法吹牛,动不动就说发菩提心,只是哇啦哇啦地说,也不去实修。我个人认为他的说法是有些偏颇的,南传佛法也有只哇啦哇啦说而不去实修的人啊!这是一个个人修行的阶段上的问题,他用这种阶段性的问题来论证,甚至批驳大乘法义,我认为他这样的批驳是错误的。这就如同一家人有七、八个孩子,其中有一个孩子犯罪了,然后就说人家一家人都是坏蛋。不能这样以点盖全吧!个别出家人是发了菩提心,可是并不了解菩提心需要实践,或者说他已经在实践菩提心了,只是因缘不足没成熟菩提心------三大阿僧祇劫嘛,要慢慢在不同次第实践;另外在实修的过程中也需要每时每刻的慢慢转变,他还没到那个水平,所以说你不能用个别人在实修上的弱点来批驳整个大乘佛法是不完善的、吹牛的,这样的论证是非常不恰当的。 但是我也不去管这件事情,只是通过他这种论证,我就觉得他对小乘法义和大乘法义还是了解不甚透彻,如果真正了解大乘法义和小乘法义的联系性,他就不会说出这样一些批驳大乘法的言论了。为什么?因为批驳大乘会造很大的业!佛陀在净土宗的《观无量寿经》里面讲,去极乐世界五逆十恶之人都能去,唯除几种人不能去,其中一种人就有毁谤大乘之人,不管你修行多么高妙,阿弥陀佛那里不能接受你毁谤大乘这一点。很多人自己不修行或多多少少修了一点,以偏执的思维来批驳其他宗派,他其实并没有真正了解其他宗派的巧妙和特点,这样的做法是错的。 今天,我通过分析三法印、四法印以及一实相印的转变,希望大家对小乘和大乘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小乘的发展必然是大乘;大乘虽然由小乘发展而来,并不是放弃了小乘的内涵,而是在小乘内涵的基础上浓缩和升华,更加清晰地呈现出佛法修行的要点,所以大乘并没有问题。 在佛陀的教法里,鉴别佛法与外道的一个标准,佛陀已经给我们留下来了。在南传以及大乘的教法里大家都知道三法印这样的法义。什么叫法印呢?就如一个国王统御国家的权威性印章一样,是鉴定、证明真实存在性的一种标志。现在是“法印”,就是说佛陀的教法有这样的一个鉴定标准。“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诸行无常,行,说白了是指一种驱动力,这种驱动力的原始肇因是每个人的业力,就是在业力作用下不得不随业流转的一种驱动力、势能,就是说你没办法的,它是一种生命流转的动因,叫“行”。万事万物都是生灭流转的,这一切都是行。你要知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因缘。所以“行”是推动着我们阿赖耶识种子搅动的过程的动因,是一种不得已而必须流转的的势能。诸行无常,指一切万事万物的生灭变化过程是没有一个定性的,无有一个常性的,就如同你把一只小船放在大河的上游,在这个小船上放一个录像机,把小船从上游漂流到大海的整个过程录下来,在整个录像的过程中,它就不可能找到一个相同的镜头,就是这个意思。众生也就是这样流转而无常,而他的原始理由就是“业”,原始动能就是行的作用,所以叫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一切法皆无我。我,当时三法印是站在小乘的角度上讲的,所以“法”是指人我法,以“我”为中心的在执着的状态下所了解的生灭变化的一切,都是没有一个真实的我,无我性就揭示出来了。 诸行无常揭示的是万事万物的共同因素是变化不停的,然后又进一步推衍出万事万物不但没有常性,而且没有我性,这个“我”是一种虚幻的执着,就是说没有一个固定的能所的我。有关“无我”的这个问题,大家非常难以接受,更何况来观修并且能证入它,真的非常不容易。所以,以前佛教就用“诸法无我”这一条驳斥了当时印度很多外道的教法。外道的教法对“我”纵有粗、细不同的表述,但他们承认有“我”,而佛陀的教法说一切法是“无我”的,“诸”是一切的意思。 涅槃寂静,涅槃的意思是不生不灭,当我们真正地放弃自我,真正地进入究竟的剔除烦恼之后的大安乐、达到不生不灭的时候,这个不生不灭是在安详、寂静的状态,这个静态并不是没有心,涅槃寂静并不是一种断灭,不是的!它只是用涅槃寂静来描绘一种究竟大涅槃之后的大安乐,就是说有这样一个大涅槃的状态,这个大涅槃是没境界的大境界。 大家了解了以后,就会知道当时佛陀的教法里面是用这三法印来验证你的教法是不是佛陀的正法,没有这三条就不是佛陀的正法。当时是把三法印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验证标准。 那么这个三法印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要用三法印来验证呢?大家要分析它,我们反过来再想想,佛陀出世以来,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内,在华严的境界之内独享大涅槃的美妙,这个过程咱们就不说了。他出定以后,在听了大梵天的劝诫,出来弘扬佛法,救度众生,碰到了五个比丘,然后讲苦、集、灭、道四圣谛。 苦、集、灭、道四圣谛,“苦”,是讲众生处在烦恼、痛苦的状态,这个状态是一种苦,不自由、不幸福、不安乐。这种苦是哪里来的?是众生自然的造作,因果循环积聚起来的,所以叫“集”。苦的因是集。“灭”,就是说有一个圆满的大安乐、大寂灭的状态,我们可以解脱这个苦。因为如果没有一个可以了苦而达到不苦的最圆满的、大寂灭的安乐状态,我们的修行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苦是常相,我们还修行做什么?只有认为苦是无常的,正如刚才讲的诸行无常,造成苦的驱动力是变化不停的,突破以后,就是断灭这种无常性,就可以得到一个究竟的大安乐,但要有一个方向、有一个目标之后,这个目标方向就是“灭”,灭就是灭除一切烦恼之后得到大安乐。如何求得“灭”的果报呢?那就只有依循“道”, “道”是成就“灭”的因,是趋向于究竟安乐的“灭”的方法和手段,就是针对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烦恼,我们进行种种的对治。这所有的方法就是三藏十二部的小乘、大乘、金刚乘等等一切的法义,就是“道”,这都是导引我们趋向于大涅槃的。 听完我的解释以后,大家是否能明白,佛陀教法其实很简单,简单到什么地步?就如一个医生对病人说,你病了吗?哦,病了就吃药,吃点药就好了!现在大家就会明白,“苦”是“集”的结果,“灭”是“道”的结果,是“集”造成了“苦”,只有通过“道”才能达到“灭”的水平。这是双重因果,“苦”和“集”是世俗流转的因果法则;“灭”和“道”是出世流转,出离三界的因果法则!说白了,一个是好的,一个是不好的,不好的是在三界之中生灭流转,好的是脱离轮回、达到大安乐、大涅槃的境界。 简单说,关键的关键:就是“苦”和“灭”,另外两个就是找到“苦”的因和达到“灭”的方法技巧方便。说苦就是三界的不好,说灭就是出离三界以后的大安乐,一个是世俗谛,一个是胜义谛。 三法印怎么和四圣谛联系呢? 诸行无常,讲的就是集,就是说我们承受三界流转的苦患的理由和动能的过程是生灭不停的,同时也告诉我们苦是不断生灭变化着的,没有一个常性。诸行无常说出了苦集灭道的“集”的本质是什么。所以诸行无常是解释“集”的真理的,“集”是个现象。 诸法无我,是说“道”,就是一切成就大安乐的方法是无我的,不管是小乘、大乘、金刚乘都是观无我的,能达到究竟的无我,OK!在没有达到之前就要经常观无我,告诉我们法的最关键最关键的道理——无我性!!!也就是和一切外道的差异性。众生一切苦的根源,就在于执着了我! 那么苦集灭道的“灭”,恰恰就对应了我们三法印的涅槃寂静。 |
|
|
沙发#
发布于:2016-01-24 12:59
由上讲述,那么是否明白,原来三法印,就是讲的“集、道、灭”,所以我们就明白三法印是用佛陀的教法深入地剖析而讲出来的“集、道、灭”的真理。
佛陀出世以后由四圣谛的后三个“集、道、灭”演化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叫三法印。 以上我尽可能用大家能明白的语言讲了四圣谛和三法印的内容。那为什么还有四法印呢?在藏传佛教也好,还有南传佛教也好,三法印本质上也可以讲是四法印,又加了一条“有漏皆苦”,难道四法印和四圣谛是相对应的吗?没错,真实如此!!!刚才我讲了三法印对应四圣谛的“集、道、灭”,偏偏没有说“苦”,把“苦”再用真理性的语言描绘一下,告诉我们苦背后的真理就是“有漏皆苦”,什么叫有漏?就是三界流转中的一切虚妄幻执的种种烦恼都是苦,苦演化出来的法印就是凡是有漏的都是苦幻的,这时由三法印演化为四法印就更加完美了。四法印必然对应于苦、集、灭、道四圣谛! 什么叫有漏皆苦的“有漏”呢?有漏就是有生灭或造成有生灭的因,有漏相对于无漏,什么叫“无漏”呢?无漏就是无生灭或成就无生灭的因。“无漏”就是能达到大涅槃境界或导引到大涅槃的各种前提条件,比如戒、定、慧,这叫三无漏学。而贪、嗔、痴造成生灭的痛苦,让你生灭流转,这叫有漏,漏了功德法财。 以上讲述了三法印和四法印,就是鉴别你是不是佛陀真实的佛法。现在又有一个问题,三法印、四法印是小乘的教法,大乘也承认,那为什么又出来”一实相印“呢?是因为,简单地讲四法印可以浓缩,小乘的涅槃不够究竟,大乘的大涅槃才更圆满。 现在分两个部分来讲为什么四法印就变为一个实相印了? 第一部分,小乘的涅槃不究竟,大乘涅槃才究竟。第二部分就是四法印如何浓缩为一个实相印。 为什么小乘的涅槃不究竟?一直以来,关于小乘涅槃和佛的涅槃的差别性,我都有疑问。但是这几天我可以肯定,南传教法里有俩种说法:一些教法说阿罗汉的涅槃就是佛的涅槃,佛就是大阿罗汉,这二者证入的是一样的,这个认为佛和大阿罗汉一样的看法一直延续到现在。;另外也有些小乘教法说佛除了证入小乘的涅槃,还证入了阿罗汉的涅槃不知道的一些法,不但自知,还有知他的意思,不但了解了人无我,还知道了法无我。 大家知道南传佛法有有部、经部,大乘有中观、唯识,直到后来的如来藏。他们在转换过程中,由最原始的小乘而转换发展到倡导大乘并在驳斥小乘的不究竟,弘扬大乘教法的时候,这里,最突出的就是龙树菩萨,而龙树菩萨的教法弘扬的就是中观这一系。在中观这一系延续到西藏以后,就变成宗喀巴大师遵循的中观。中观在判教之中,也是延续了这样一个教法,他说小乘阿罗汉证入的空性和大乘菩萨证入的空性是一样的。除了中观在格鲁巴的这一系以外,其他的大乘佛法里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小乘证入阿罗汉果,只是证入“人空”,没有证入“法空”,这是不一样的。 以前我没办法像阿罗汉那样证入,没办法体验他们的过程,因为要想比较只能实证,实证只能选择一种实证。不过,现在我真实地明白它们是不一样的。小乘的涅槃和大乘初地菩萨证入的空性,从内涵和证量都是不一样的------虽然大乘菩萨还有好多的烦恼习气没有褪尽。 总之,小乘的证入里面,对人我的“能所”里面的“所”不了解,他认为有涅槃可趣,它必然要转换为大乘的究竟涅槃才究竟!。 为什么这样说呢?佛陀在《大涅槃经》里就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常、乐、我、净。 二者的差别的关键理由是:一个是因地的发心不同,第二所剔除的烦恼不同,第三对空性突破的时候选取的对象不同,手段也不一样,所以结果也不一样。对空性突破的时候,大乘菩萨他不仅了解“我”的虚幻,他连法界万事万物的一切秘密都了解了。这就造成了小乘和大乘的差异性。 所以佛陀教法就由苦、集、灭、道的教法,慢慢就有了四法印、一个实相印的问题。 这就涉及到第二部分:如何把四法印浓缩到一个实相印? 其实在四法印里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只是对这个生灭的世界的本质做了一个说明,没告诉我们要怎样,其实四法印最关键的是涅槃寂静。如果佛陀教法没有告诉我们有涅槃寂静,那么整个佛法就不能建立,佛陀也不可能说法,佛陀也不可能有成就。为什么?这个世界是无有常性的,生灭不停嘛,没有办法解脱的!佛陀出世以后,并且证入大涅槃之后,才告诉我们说这个世界上的苦患有一个了期,我们可以解脱这个苦患,解脱苦患的状态就是大涅槃,就是四法印里的涅槃寂静。涅槃寂静就是苦集灭道里面的“灭”。 他说出来这个涅槃寂静以后,我们修行、做功德等等的一切才有了目标和方向,有了意义。所以,四法印里最关键的是涅槃寂静这个法,没有涅槃寂静,前面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就没有意义。现在我们懂得了涅槃寂静,再把它扩展一下,加上诸法无我,不但知道我是涅槃寂静的,连法也是涅槃寂静的,就变成一个实相印,所以一实相印本质上是四法印的浓缩,一实相印本身说的就是四法印。 一实相印就是佛证入的境界,佛成就了佛果以后证入的境界,可以叫如来藏、法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可以叫心、佛心、真如妙心、法身等等。但不论怎么描述,它指的内涵就是大乘的涅槃寂静,不但包含人无我,也包含诸法无我。所以四法印浓缩为一个实相印了,只有大乘的佛法才这样讲。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就知道,佛陀的教法是一个必然的变化过程,小乘必然要升华转变为大乘,而且小乘的四法印也必然转换为大乘的一个实相印。四法印里的诸法无我,在南传小乘解释为人无我的法,在大乘来说不但是“人无我”,还有“人无我”所不包含的“法无我”。 为什么,我一直说大乘的菩提心是真实存在的?为什么大乘倡导菩提心,而南传不倡导菩提心呢?他们老说我们提倡菩提心是吹牛,南传找不到菩提心的词汇和概念。那我告诉你菩提心是怎么来的:菩提心的教法,有一个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的演化和表述,你们是否知道四弘誓愿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我要告诉你们,四弘誓愿也是从苦集灭道转化来的,其实它也不是大乘有意捏造出来的,它也是从佛陀的教法浓缩、升华出来的。 众生无边誓愿度,说的就是苦集灭道的“集”。烦恼无尽誓愿断,是表述了苦集灭道的“苦”,苦就是烦恼。法门无量誓愿学,是表述了苦集灭道的“道”,成佛的法门多不多?无量啊!佛道无上誓愿成,表述的就是苦集灭道的“灭”。说白了,四弘誓愿就是为依四圣谛证入四法印而立下的一种驱动力,是“我要修行成就佛果”的表述。四弘誓愿的真实简单表述就是:菩提心! ---------你看:哪里说菩提心的建立离开了小乘? 为什么大乘人一定要强调四弘誓愿呢?因为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都要承认缘起法。小乘也承认缘起法的,马胜比丘告诉舍利弗,我的师父是释迦牟尼佛,他讲的法就是“诸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是生灭因缘,佛大沙门说。”佛陀的教法在原始佛教里就是讲因缘法,大乘佛法我们叫缘起法。佛陀教法区别与外道,最根本的就是缘起法。既然是缘起法,我们也知道苦集灭道是根本的四圣谛,那么根据四圣谛,我们要趋向于解脱的四法印,我们就需要依据缘起法的教导,先在因地上建立个因,因缘成熟我们才会有果,这才是依循缘起法的呀! 所以我们说四弘誓愿是根据缘起法要而建立的为完成苦集灭道的究竟成就的结果——证入四法印而立的因!为了四法印的果,我们就依据缘起法建立因地中的因——四弘誓愿。所以大乘四弘誓愿的建立,这是一个很巧妙的过程。 我们知道了苦,灭苦的真理就是有漏皆苦的这样一个法印,苦的意思是烦恼,所以我们要发愿断苦: 烦恼无尽誓愿断!众生无边誓愿度是什么意思?因为苦集灭道中的“集”,所表述的就是这烦恼的一切众生的生灭流转。众生就是烦恼流转的集聚和表述。我们要度众生,实际上是从因地中为了成就四圣谛中“断集”而依据缘起法建立的因,就是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那类比下来,苦集灭道的“道”,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大家就很好理解了。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苦集灭道的“灭”了。所以真正苦集灭道,就是集苦道灭,就都是大乘四弘誓愿努力的目的了。而四弘誓愿的浓缩就是菩提心! 从这里你们就明白,大乘的发菩提心,大乘的四弘誓愿完全依循于四圣谛,而大乘的一实相印完全来自于四法印。为什么?四弘誓愿就对应了四法印,对应了四圣谛,其实四弘誓愿的目的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我要成佛,也就是我一直倡导我的徒弟无论如何要发一个最简单的愿,我要成佛,说白了就是我们要得到究竟的大安乐、大涅槃啊!因为有一个佛果可得啊!所以佛陀最后在《涅槃经》里拿出一个常、乐、我、净的指标,告诉我们有一个究竟的如来藏极果的涅槃妙乐。 一开始不讲如来藏,为什么?就是怕大家执着有个如来藏的我执,当培养众生无我的概念以后,后来才慢慢传播如来藏的思想,知道常乐我净的“我”是“自在”的意思,不是一个执着的“我”。这个时候,我们才知道有个真实的如来藏,有一个实相印,或者叫佛心、真如妙心等等,这样经过四圣谛的层层的历练之后,达到的无我的究竟的法身、大安乐、大涅槃的境界。 综上所述,四圣谛是根本义谛,四圣谛演化出了四法印、一实相印。我这样讲,是说大乘的发愿也是有根据的,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大乘也不是脱离于小乘的根本法义,而是对根本法义的深入和圆满,更加究竟了!!!!!!!! 刚才讲了,小乘佛法中马胜比丘讲了缘起法,大乘龙树菩萨在《中论》中的偈子: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亦名为假名 ,亦名中道义。其实这个是升华小乘缘起法义,在小乘只谈缘起,但大乘更加深入地告诉我们,不能“无我”而成断灭,不承认幻相的的存在呀!所以。要进一步探讨世俗谛的本质,就有:“亦名为假名 ,亦名中道义”!这就是大乘为什么要进一步升华的理由。 我刚才讲了两个问题:四法印如何浓缩为一个实相印,还讲了小乘为什么要升华为大乘,实际上就是从缘起的角度进行了升华。小乘只是说有个缘起,缘生缘灭,大沙门如是说!是标示出缘起,那缘起到底究竟与否呢,缘起的本质到底有一些什么样的问题需要更加来剖析和呈明呢? 比如“万法皆空”,那你紧接着问,眼前的眼耳鼻舌身意所对的六尘境界到底是否是空?所以大乘是在小乘缘起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告诉我们,缘起是了知万法皆空了,但是更重要的,虽然我们要了解缘起本质证入的空性是脱离现象的,可是现象界你认为是什么呢?-------大乘佛法就更圆满地告诉我们,现象是“假”,它不真!那接着又问,现象界是假,这个假是有吗?大乘人又说,“假”只是“名”故而不真!进而,既不落于空,也不落于假,我们究竟的大乘是处于中道的,所以大乘在小乘的“我说即是空”之后,又说“亦名为假名”,万事万物是个假名而已!为了调和“空”、“假”,我们才有了“中”,这样究竟的法义才是佛陀要证入的大涅槃。 现在你们明白了,小乘的法义在究竟上讲是存在缺陷的,是必然要被破的,为了要补足这个缺陷,必然要升华到大乘。 你们仔细地想想,它关于缘起的两个偈子是否是这样转化的,一个只是讲了缘起,龙树菩萨不但讲了缘起的体——就是“空”,还讲了缘起的相——“假”,还告诉我们空、假本质上是处于“中道”的,这就把佛陀在初期的教法更加完美地升华表述出来了,并没有脱离小乘的缘起法,只是更究竟、更圆满。 以上是从缘起的角度讲的,从发愿的角度讲,因苦、集、灭、道必然要发四弘誓愿。四法印必然要发展到一个实相印。我要说的是大乘是真实的小乘的升华、圆满,并没有脱离根本的究竟的法轮——四圣谛。 通过以上两部分的论证,你们要了解,大乘是小乘的必然圆满,所以小乘人不要批驳大乘,大乘并没有丢弃小乘的教法,只是在小乘的基础上更圆满、究竟,本质上说的还是四法印、四圣谛。 弟子问:什么叫无生法忍? 师答:无生法忍,一个词叫“无生法”,另一个词叫“忍”。什么叫“无生法”,说白了就是证入空性,开悟了,证入如来藏,见了佛性了,就是进入无生了,叫涅槃。为什么还有“忍”呢?忍,不单是忍受的意思,“忍”,英文用hold,其实蛮形象的,就是能坚持把握而不变,就是拿住它,拿不住就散掉了,持续地拿住的过程叫“忍”。那“无生法忍”,就是说一个人不但能证到“无生法”——证悟空性,而且能把安住空性的状态不停地持续下去,这样才叫“无生法忍”。 那么达到哪一种水平才是无生法忍呢?不是初地、二地,也不是三四五六七地,是八地菩萨。大乘菩萨,证入空性以后,在初地与七地之间往往会忘失、漏失,不能连贯地持续地安住在无生法的相续中,只有到八地菩萨才能安住在无生法的如流水般的真如相续之中。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