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952回复:0
一部介绍佛教历史的经典——《阿含经》简介
提到《阿含经》大家并不觉得陌生,因为在我们日常修学当中有很多经典和法句都出自《阿含经》,例如《优婆塞戒经》、《苦阴经》、《阿兰那经》等经典。
其实每一部经典都是佛陀及圣者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也即都是对于佛教历史脚步从不同角度的书写,然《阿含经》是属于比较典型的对于佛陀住世时当时印度的社会制度、人文、地理及佛陀自身行持等方面的最真实写照。 《阿含经》其实是很多卷经典汇集在一起的统称,例如《四十二章经》就是在《阿含经》各经中摘录出的一部经典。 《阿含经》在南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当中都一直在弘传,但是在南传与汉传佛教当中,经的名字略有不同,下面作一个简略的比较: 以上相对应主要是指,南传阿含经汉译后的对应关系。佛陀住世讲法,用两种语言,一种是巴利语,另一种是梵语,现在南传佛教的《阿含经》即是用巴利语记载的。 佛陀入灭后,随即由大迦叶尊者组织了由五百位阿罗汉参加的第一次佛典结集,当时的地点是在王舍城的七叶岩。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诵出了三藏之一的“经藏”,由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尊者诵出了“律藏”。《阿含经》的内容可以说就是在第一次经典结集时就已经产生了,之后在第二次与第三次结集的时候逐步整理与完善,最终即形成了现在较完整的《阿含经》。 《阿含经》中的“阿含”二字究竟是甚么意思呢?“阿含”一词翻译为中文的意思是“法归”,据东晋高僧释僧肇的解释来说是:“法归者,盖是万善之渊府,总持之林苑,其为典也,……道无不由,法无不在。譬彼巨海百川所归,故以法归为多。” 《阿含经》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里面不仅介绍佛陀在世的社会的真实写照,而且还包括印度当时的地域文化等内容,可以从中获取很大的历史价值。从整体上来说,《阿含经》更像是一部活生生的佛陀住世时的场景再现,佛在《阿含经》讲述了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包括有四谛、四念处、八正道、十二因缘、十二分教、无常、无我、五蕴、四禅、四证净、轮回、善恶报应等方面的学修内容。 经文的翻译虽然离我们现在已经很久远了,但是从文字上来看,依然可以使我们阅读的时候很好理解和修学。 北传《阿含经》分为四部,这几部经的立题是根据经中篇幅的长短而命名的,例如《中阿含》,其篇幅就比较适中,而不是非常的长。 对于阿含教法,有很多人喜欢把它判为小乘佛法。关于这种说法,我想引用一位当代大德印顺导师的一句开示,法师在《佛法概论》的序中写到:“佛法的如实相,无所谓大小,大乘与小乘,只能从行饮愿去分别。缘起中道,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见,所以阿含经是三乘共依的圣典。”引用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佛法的修学并不单单是从法上去分别执着,而更重要的是发心与行愿的大小,我们不能单纯地把阿含教法差别为小乘。 学习阿含不仅仅可以使我们从中获得法益,同时也能使我们从中得到对佛法更加坚实的信心,因为了解一门宗教,必然要对它的历史有所知,这才会生起信心,阿含教法就是对佛陀及其弟子们当时说法的最真实的写照,可以让我们明白,佛陀教法不是杜撰的,不是空洞的,而是真实存在的释迦佛亲口所说的。学习阿含可以在以后的修行当中对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解决与辨认,它就像是我们的学修手册一样。我们可以在经中了解到佛是如何管理僧团,怎样教诫弟子以及佛陀的人格品位是怎样的,这些以及更多,只有我们认真的去学习阿含才能得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