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華
总坛主
总坛主
  • UID2
  • 发帖数1730
  • 铜币8114枚
  • 贡献0点
  • 威望10862点
  • 粉丝33
  • 关注11
  • 注册日期2014-03-26
  • 最后登录2025-04-05
  • 社区居民
  • 最爱沙发
  • 忠实会员
  • 喜欢达人
  • 原创写手
阅读:2479回复:0

净空法师谈漏尽通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5-11-17 15:03
「又眼等六門,日夜流注煩惱,故名漏。以聖智者斷盡此煩惱,稱為漏盡。」我們接著昨天學到極樂世界那個地方的居民,所受的快樂猶如漏盡比丘。什麼叫漏盡?在這裡我們接著學習。「眼等六門」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是外面的五根,意就是念頭,起心動念這是意根,合起來稱為六根。六根確實日夜的流注煩惱,眼見色,帶給我們貪瞋痴慢,這都是煩惱;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可以說是六根接觸外面的六塵境界,都帶給我們煩惱,養成我們的習氣,所以叫流注煩惱。在佛法裡用一個「漏」來代表它。前面跟諸位報告過,漏就是一個器皿,像我們茶杯,如果這下面破損了,就有漏洞,它就失去它的作用,我們盛上水進去它就漏掉。這個煩惱就像六根的漏洞,把我們自性的功德全漏掉,取這個意思。所以煩惱我們認識它了,才知道這個東西對我們的危害太大,我們自性裡頭有圓滿的智慧,從這漏掉了,有圓滿的德能、有圓滿的相好,全都從這漏掉了,這稱為漏。


 底下一句說,「聖智者」,聖人,有智慧的人,他們會把這些煩惱斷掉,我們一般講放下,不再用這些東西了。能斷盡煩惱,那就叫無漏。漏,盡了,就是無漏。這智者是誰?小聖智者是阿羅漢,這個地方聖下面加個智,那就不是阿羅漢,阿羅漢稱小聖,大乘法裡面講的法身、般若、解脫叫三德,阿羅漢只證局限的解脫,法身沒證得,智慧沒證得,所以是小聖。聖後面加個智,這是大聖。大聖是什麼人?是法身菩薩,這稱大聖。為什麼?他不但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統統斷了,真的是漏盡了,是指這一類人,真正轉煩惱為菩提。我們六道的凡夫很可憐,在日常生活當中,確實這一句話說得好,這六個字,「日夜流注煩惱」,所以智慧不開,德能、相好都不能夠現前。如果真正明瞭事實真相,我們都會自愧,感到對不起自己,把自己有這麼好的性德都喪失掉了。喪失是比喻,其實是障礙,障礙而不起作用了。


「六神通中前五通為有漏通,唯漏盡通為無漏通。」前五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還有一個神足通,神足是飛行變化。像《西遊記》裡面講的孫悟空,那就是五種神通具足了,他沒有第六種,所以他不能稱聖人。自稱為「齊天大聖」,別人不承認,那是他自己封自己的,別人不承認。說明小乘阿那含之前,三果,初果、二果、三果,他們所得的有漏的神通,唯有證得阿羅漢果,這才得漏盡通,見思煩惱斷盡了,超越六道輪迴,這是無漏通。「煩惱斷盡之比丘,稱為漏盡比丘,即阿羅漢。」所以阿羅漢才稱漏盡比丘,阿羅漢再前面都不能稱漏盡,都是有漏的神通。


「法藏菩薩願彼國眾生」,他希望極樂世界所有的眾生。「受樂無極」,無極就是沒有止限,無論是從時間上說,是從身心各個方面來講,決定沒有感受到有苦,有苦有難極樂世界是沒有這些事情的。「且於所受快樂心無染著,如阿羅漢斷盡諸漏」,這是說的凡聖同居土。極樂世界專門講凡聖同居土裡頭往生的,叫帶業往生,真的是一品煩惱都沒有斷,可是這些人在極樂世界所獲得的享受跟阿羅漢相等,這是很值得我們思惟的。阿羅漢他所享受的樂到底是什麼樣的樂?這底下幾句形容,「且於所受快樂心無染著」,我們今天受的快樂有染有著,這染著是煩惱,樂裡頭夾雜著煩惱,所以古人講「樂極生悲」。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享樂不會生悲,不會變成悲哀,這是跟我們這個世界大不相同的地方。我們這個世界享樂過分,肯定悲哀就出現。你譬如說吃東西,很樂!吃一碗不錯,還想吃一碗,如果叫你連續不斷吃個二十碗、三十碗,你就可憐了,你就苦了,所以樂到後面它就變成悲了。西方極樂世界不會,他們決定不會有生悲的。這是什麼道理?從一個總的原理上我們能夠明瞭,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天天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誨,還接受十方諸佛的加持,這個福報太大了,所以他們的心裡是生智慧不生煩惱,念念都跟性德相應。當然他知道所有的現象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要對於一切境界相不執著、不分別,苦樂二邊都不可得,這才叫真樂!所以「如阿羅漢斷盡諸漏」,這諸漏是見思煩惱;「於諸世法不執不著」,再不會執著,再不會著相了。我們知道一切法從心想生,心裡只要不執著,現象沒有障礙。


我們看到金山活佛的故事,樂觀老法師我跟他見過面,他跟金山活佛曾經在一起住過四個月。看到金山法師有一次跟大家在一起吃飯,信徒對他很愛戴、很熱心,每個人盛一碗飯送給他,他很歡喜,馬上就吃了,你看供養的人多快樂!結果大家一起來供養,一下吃了二十多碗飯。樂觀法師在旁邊說:你們不能害法師,你怎麼可以讓他吃這麼多?活佛告訴樂觀法師,不增不減,沒事!著什麼急?沒事。那個就是什麼,他懂得這個道理,吃再多等於沒有吃,十天半個月不吃飯也等於吃了,這個妙極了,他就到這個境界了。我們凡夫看起來感到很訝異、很驚奇,在他是很平常的事情。這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他沒有著相,我們是著相了。「不執不著,故云猶如漏盡比丘」,這是比喻受樂而沒有樂想,苦樂二邊都不執著,這才叫真樂。因為苦樂是相對的,那就不是真樂;離開相對,就是離開對立,才真正是得樂。所以諸佛菩薩的樂,我們凡夫不知道,從來沒有過這個經驗,跟我們講樂,我們都是以為很快樂,苦樂的樂,我們想到這去了,怎麼想想不到佛菩薩那個境界。這個對大乘佛法也得稍稍涉入一些才能體會得到,才能明白。不是我們世間苦樂之樂,世間苦樂他全沒有。
以大精进常处生死 救摄一切利益安乐 / 工作QQ:75181943
游客

返回顶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