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5052回复:3
心经思想蠡测
文:悟光师公
心经思想蠡测 ~一 经题是一部经的浓缩句,如明咒就是一篇文章的浓缩一样,几句语言就统御了整个内容,像我们的名字或公司名字,都是代表某人某公司的整体。一部经的玄妙奥义都包括在经题无遗,这部心经也包括了般若经六百卷的思想。 “佛说”这二字,意思是指佛陀所说,无论佛陀曾在某些地方说此经,或后来佛的弟子将佛所说的六百卷大般若经加以综合浓缩,都是佛陀所说的道理。 大概是后来统合整理出来之经,所以有人在翻译上不附加佛说二字为经首,也没有时间地点,请说或乐说,或常随众与结缘众的标示。但还有人列有六成就,其所列之时间地点等皆是一种象征寓意,查无根据可稽,当然大般若经有六成就,而只此心经没有。“摩诃”是“大、多、胜”意思,有最大、最多、最胜等多义,所以往往摩诃不翻,用梵音读之。 佛的开悟是与众不同的,是世界上所有宗教中,最圆满而具足绝对的悟,在佛教中称佛的悟叫摩诃,是宇宙全体的悟,并非部分或止于人文的悟,是普遍通达世间出世间、平等与差别,绝对正知的彻底之悟。 凡夫所知的道理有深浅广狭多少并不是绝对平等,人智都不能超越界限,佛因为其智慧超越世间,所以是殊胜。此方名大般若是意译,故称摩诃般若,不名大般若。 “般若”一般都翻做智慧,是以定慧来树名的,为使大众普遍容易了解,就译成殊胜广大无限的智慧,这就是佛智。 凡夫的智慧是出生以后,受父母兄弟、学校老师、社会朋友的人际关系中得来的收藏品,都不尽正确。 很多学者的论说,一时或被认为是正确,一段时间后常被推翻认为不正确,如某宗教认为万物是唯一的神所创造,其神好像是历史人物,这都是错觉,其实该唯一的神是象征人物,是宇宙大灵,真如法性的人格化。 然而佛陀的心眼所见,是一种透视宇宙基因动态的智慧,这种智慧能将现象的法相,透视到甚深微妙处,见到其代谢的无常活动,了解诸法与法相的无自性,性空的实有,显现的妙有,究明了万物之实相,排除了误认为的执着,体会了现象即实在,即事而真,当相即道的道理,在现象中入于正位的不生不灭之涅槃体,来活现“生其物”佛性,大作梦中佛事,这种佛智叫做般若。 我们凡夫因为佛智未显露之前,多为假相所迷,被其所具之生命机能,食、住、自由所驱使,迷着现象之七情六欲,取舍美丑,唤起了贪恋的基因种性,造诸恶业起了种种的烦恼。如果了悟诸心法也是无自性的幻起法,即当下就消散无踪,这是“观照般若”。 一切现象之认识与执着取舍都是心的作用,如一栋楼房,是由聚集了很多材料、石头、砖块、钢筋、木材、砂、水泥、玻璃等等,经人工加以砌成,变成房屋,又将之命名别墅,我们认为别墅是实有,但为了某些因素而拆除,房子就都没有了,别墅的名字都没有了,所以房子之法相都是无自性的。这些心之认识也是无自性的,无自性是无常住无不变的道理。 房子盖起来有美丑,但其原料本来没有美丑,即是平等。将原料移动另盖宝塔,原料不变,即平等实相,但塔形与屋形都变了,名也随之而变,其实此塔与名字也是无自性。不但如此,我们的身心都无自性,从出生以来一直在吸收身外之物成为身体,原来之旧物排出去,不断地新陈代谢,过去已了不可得,现在刹那变化不止,未来还未到,三际都是了无自性不可得,故名性空,是一种假存在。 能不断地聚合成为一个“相”之力量,即是业力,这业力是绝对力,离散也是此力,也叫法性羯磨力。法相之原料是佛性真如中之六大理德,理德有原素,如核子、原子,最根本是光,亦名佛光。 图片:悟光师公简介.png |
|
|
沙发#
发布于:2015-01-13 23:34
心经思想蠡测~二
由无形而积聚,成了微尘元素,依因缘而构成了世界。如一棵大树,由基因种子依羯磨力而缘四大物质原素,从小而大,到了数人成抱这么大的体积,树是缘生物,里面有有空间,经时间聚众力而成,里头都空无自性,虽然四大相涉无碍成为树,树是假名,微观看之水分是水分,各种纤维,及其香味都各自立,如一栋建筑物同一体积,然内部沙石是沙石,钢筋是钢筋,其他各项都各自立,铁不涉入砖,石不涉入铁,到了缘尽分散,各各自立,这是物质不灭论,缘成之物相乃是假立,并无不变之物。 空中之万物皆然,法无定相,美丑是心所造,也不是定相。依凡夫眼看来,物之变迁是时间,物之现象是空间,这就是世界。 深一层看,物之变迁当相即停于当处的时间,昨日之事停于昨日的时间,不能拿到现在来,换言之法住法位,法无去来,依时间迁流看是无常,依法之生起与时间而言诸法常住,也是物不迁论的看法。 人立于行进的船中看岸,即见岸流,水与船都不流,若人立在岸上即看到船、水都在流。迁流与不迁流是自我的定位之执迷。 依大宇宙全体而言是一实相的活动现象,迁流生灭的过程中就生出时空间的分别,构成一期生命现象。其实这种生灭变迁是幻觉,宇宙体性本然,不生不灭,了解此理趣即是涅槃,涅槃是宇宙当体,宇宙当体即道,道是佛性真如本性之别名。 万物未显现之本体实相是万物基因未缘之隐态,都没有净秽美丑,故名清净平等,万物从此平等上起了差别,差别观念是心之认知,依宇宙本体而言,都是法性基因的作业,没有什么净与不净、美丑的区别。 基因不同故平等中有差别,原来差别也是平等,人心的基因业力不同,取舍力强,你看某物是很美,别人看不一定认同。 在平等中起差别是自业,不差别是共业。如花是红色的,大众都认同这是共业,你看来不美是自业,取舍各不同。 人人有贪心是共业,所好之贪不同即是自业。自业恼自己,共业恼众人,人人制造自私的业影响自己的命运,大众制造共业影响社会。 小我在大我中生存,共业也会影响自己,各各制造自业也都会破坏共存的细胞。 执着这世界是恶浊秽土,祈望脱离这秽土到别的净土去,这是一种妄想,了解宇宙的实相,创造好的共业,观照这法界是一味平等而各自努力,与佛性理体入我我入,融合为一来生活即是佛。 佛性是绝对平等养育万物而变现,我们能得到佛眼智慧,立于正位的大慈大悲大光明,则心物不二而即身成佛,现世即生于常寂光土。 佛陀他自身体验出来的真理教示我们,依“观照般若”的般若去看“实相般若”,佛陀已成为古人,留下来的就是现在的“文字般若”,我们从“文字般若”观照实相。 佛陀是大慈悲无私的,已经证入正位,他看万物众生是佛体,法身大日如来之内容,故教导我们要启发般若,般若心眼若开启,就无处无不是光明世界了。 佛不是妄语者,不是骗人的愚民教示,我们若先入为主,信仰不正确的神话,执着己见不信真理,到了临终的时候就来不及了。 很多人信仰将要临终时,某神会来到我们去到不老长生的国土永生,这都是心意识的范畴。 天庭地狱唯心造,信仰之力确实伟大,信仰错误铸成意识幻影之错误,会带来天渊的苦乐差别,信仰佛土是光明,死后就见到佛之光明,犹豫未决的信仰,临终时无法证验到实相。 净土教的经典原是密教的一部分,是一种意识改造的方法,信者得救,带业往生净土。进一步具足了观照般若,了解凡所有相即是虚妄,即见实相,实相无相是当相,当相即实相,不必拨水觅波,当下必入正位。 |
|
|
板凳#
发布于:2015-01-13 23:39
心经思想蠡测~三
解冰为水是一种徒劳的工夫,执于偏空即会沉寂不起大用,执于现象即是妄见会堕于凡夫。 理论归理论,实践归实践,应以深般若来观察事理,体认佛说的常住不灭的真理,以融合佛心来生活,以大慈悲之佛德来为社会同胞服务,这就是功德,就是成佛资粮。 见苦不救,一毛不拔,出言满口道德,欺骗社会大众,这是伪君子,面如菩萨心如罗刹,心中一点般若也没有,可在静中或睡觉时,扪心自问境界如何?妄想成佛最终不可期的,这是不能欺骗自己的。 智慧者,智能内观透视宇宙实相,慧即发用看一切众生是理体法身中的同胞,拔苦与乐,智如火,慧如光,有火而无光岂不是死火,有火而有光才是智慧,只有光而不知火,即没有透视真理的功能,仅止于世上之善人而已。善人不悟真理可以生天受福,然还在生死的幻想中不能成佛。佛是两足尊,智慧圆满,无所缺陷者,永远与众生同在,佛不离我们,我们也不离佛。若无般若虽处佛国也会呈现地狱的境界,故智慧是学佛人的重要眼目。 运用三种般若与证道 般若如前所说有三种的运作,我们不值佛世,已经离佛陀出世二千多年了。不能直接亲闻佛陀教授,只在记载佛陀所说的道理与修证方法的经典上,研究和实践来体证成佛大道,这些经典内容就是依文字来记载,依文字来透视道理就是文字般若。 这道理是实相,实相是胎藏理德,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会幻出万物诸法,亦名法性,法性中有诸法与法相基因,名种性。 种性如在胎内未发生之时,都是平等的,但当被理体的绝对羯磨力推动时,恶基因出现即呈恶之法,善之基因德性出现时,即呈善之法。 虽言一切众生本来平等,但不能善与恶混为一谈。生命的内容是食、性、自由,没有般若之始觉即任自由所欲就会妨碍大众,没有般若之判断故名无明,有般若之判断故叫明,这些道理佛陀已经说得非常详细,后代记录留下的就是“文字般若”。 由文字般若去思维、观察心之起动,由起动而透视心、宇宙之实相,实相一般而言即止于真如法性一味的平等状态。 若从现象的差别见到本来清净的实相,即所谓见性,禅宗为此而立名见性成佛,也就是见到无念无作之端的,有如已经解冰为水。 在初机的修行中,从十二因缘之顺逆观,剖析心的状态,与诸法的流转,这叫做析空观。 还有根机犀利的人,直觉到法性之动态,悟了诸法无常而在常地创造,这叫做体空观,析空观与体空观是迟速顿渐的时间上来说的,结果都是般若力量,这叫“观照般若”,“观照般若”当然由般若经典而来,见证时之道理是实相,实相就是佛性、法性、理德,证明此道理的智慧就是“实相般若”。 实相也叫道,是宇宙万物诸法之源,永恒而不生不灭之理智德性,此德性没有止境的活动着!为何一味平等而无色声香味触诸法的不知名、不知始终、超越思虑、莫名其妙的怪物,能幻出诸法与法相呢?这是积极要求悟道的人所追求的目的。 无不能生有,若是有就不能成无,若是一味怎能生出千千万万味,千千万万不同形态,不同声,不同声千千万万心理诸法都不同,此中之原因甚深微妙,真是言语所不能形容,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已经证见体悟了,记载这些道理的经典就是《华严经》,这还是言语所能表达的范畴,其奥底根本不能说出来。后来的祖师们,如龙树菩萨等也都开悟证实,但无法以言语表达,遂绘于图面来暗示其中之理趣,这叫做曼荼罗,曼荼罗又叫坛城,其中或有以尊形,或有以标帜,或有以种字来表达宇宙道理。 坛城即宇宙,也即是我们、万物之内容,本来心身不二的道理,为容易了解起见,分为理与智来说明,身心不二故,物能生心,心能移物,理方面之理德叫胎藏曼荼罗,精神的智方面叫金刚曼荼罗,绘有城内与城外之人物或种字标帜;城外部分表一般世间,外有铁围山,铁围山外是三恶道,刚强难调的众生,被铁围山围着,表示一重障碍不能进入善道,城内有佛菩萨,表一般世间之众生进入城内就成为菩萨众,修行证悟即成佛,成佛是转识成智,将五识转成五智。 识是迷界之心理,智是达道正确的本有智德。凡夫本来就具足五智,因为被恶的基因德性所支使,以致迷于现象,智变成了识,若依“文字般若”去做“观照般若”,以“观照般若”去证“实相般若”,即成佛。 曼荼罗中所有的人物、动物、矿物,皆是佛性中之基因德性。 |
|
|
地板#
发布于:2015-01-13 23:41
心经思想蠡测~四
城内是悟,城外是迷,迷悟都是佛性,是属于心精神而言的,精神智德是物质理体的功德,此功德力是一味的绝对力,如大地普遍养育万物,如天降雨露普润万物之德,没有分好与坏的差别,这就是法性,是无分别的大慈大悲德性。 虽然理德无量无边,都是一味平等,故名大悲胎藏,此图名为胎藏界曼荼罗。一旦基因被羯磨力(业力,作业)推动,就千差万别,万物各有不同心法与形象的显现。智者心一发动就马上判断抑恶扬善,进入佛菩萨的楼阁城内,要入此门是非常困难的,这门名心扉,开此心扉之锁匙是般若。 以“观照般若”来判断分析,一般凡夫的心眼是迷昧懵懂的,出生以来被迷的世间所蒙骗不知实相,迷蒙的眼睛看到麻绳以为是蛇,听人说蛇会咬人,心理发生恐慌,若以般若心眼去分析真伪,就不会认绳为蛇。 又以为绳是实有的迷情,若将绳加以剖析,绳即变成三股麻丝所构成,又将每股细分来看,就发现全数是麻丝,每条麻丝再拆分,即变成棉丝,又拆开却变成小花棉,细分下去终成微尘,最后化成无形,这无形就是空,但不是无物,只是肉眼看不见而已,这看不见的物理原素就是物理基因,无形之物理基因无量无边,每个都具足六大,我们的身体以及万物都是如此,有是假合,由基因德性缘六大而成物,由物而发用,此用就是精神,都是心物不二的。 一般神教说心物各别,视身体为臭皮囊,主张灵魂说,然佛陀已经证知正见,不是灵魂论,我们能用般若去观照则能悟此端的。 理体的基因德性无量,智体的基因德性也是无量。理体归纳为地水火风四大,加空间空大为五大,智体归纳为四智,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加上法界的“法界体性智”合为五智。物的基因德性是物的种性,精神的基因德性是心所诸法的“原因”。万物以至微尘一一皆具此理智之德,然植物为其基因德性所限,精神比不上人类,下等动物也一样,只具有食、性、自由的生命本能。 这种构成现象生命的生存欲基因是共同的,每一物都有欲、触、爱、慢之德性,在植物中最显著的含羞草,一被触即叶子就自动收缩,这乃是它的生命机能,这是五智中之“妙观察智”,不是肉眼,是属于它的心眼,它能吸收阳光水分、土壤肥料,代谢开花结果等即是“成所作智”,普遍吸收生存是“平等性智”,它能与万物相处,独立中互不侵害即是“大圆镜智”,四智根本都是“法界体性智”的内容。 如前面所说,麻能成为绳子,都是由基因来缘其他众多要件组成。麻是麻之基因聚了四大成了麻。麻之现象是组织法,是空的假体,但基因即是常恒之法性中的一个单位,是属于理。 麻制成麻丝是人的创造,由人的“成所作智”与法相的功能——丝的用途结合,制成绳子,再由“成所作智”与绳子结合造出用途。用来捆绑东西等,这些物品和用途都是暂时性的显现,根本找不出永远不灭的实体,其实体即是宇宙理智之德。 现象都是实在的法性所变,虽然无常但此无常即是生活,生活的好坏与理体无关,好坏是人类于共同生活中来论断的,如用刀杀人是人群中公约所不许的,与刀毫无关系,用来伐木建房就成为功德了。 在人类共同生活中择善而为之,这选择的功能即“妙观察智”,应用于现象的特征,但“妙观察智”是行为的主使者。 一物四相,水在天人看来是琉璃,鬼看是血河,鱼看是宫殿,人看是水。不会游泳的人看是苦海,会游泳的人看是乐园,而这个世界悟的人看来是净土,迷的人看来是苦海。 看成苦海的智德功能与看净土的智德功能基因不同。若深般若的基因智能出来做主时候,就透视了宇宙真理,苦海就变成净土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