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3547回复:0
金刚萨埵与普贤菩萨之研究:不空三藏“印度密教的中国化”之一例
转帖分享:
【内容提要】普贤菩萨在汉传佛教之中代表大乘的菩萨行,金刚萨埵则是密教的教主,普贤菩萨与金刚萨埵同体,如不空三藏译的《金刚顶瑜伽金刚萨埵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轨》云:“金刚萨埵者是普贤菩萨,即一切如来长子,是一切如来菩提心,是一切如来祖师。是故一切如来,礼敬金刚萨埵。”本文以在长安建立大兴善寺的不空三藏为核心,对于显教之中的普贤菩萨、密教之中的普贤菩萨与密教之中的金刚萨埵的密切关系,进行研究。阐明不空三藏在“印度密教的中国化”的过程之中,如何融会显教之中的普贤菩萨与密教之中的金刚萨埵;并对于此中所涉及的金刚萨埵“百字明”的涵义与修行功能,进行阐明。此一论题之研究,除了阐明印度密教如何中国化的过程,也可以促进显教与不同密教传统之相互理解与合作交流。 【关 键 词】金刚萨埵 普贤菩萨 印度密教 中国化 【作者简介】赖贤宗,台北大学中文系教授暨系主任。 导论 普贤菩萨在汉传佛教之中代表大乘的菩萨行,例如众所周知的“普贤行愿” (普贤菩萨十大行愿),普贤菩萨也是“华严三圣”之一。而金刚萨埵则是密教的教主。在长安建立大兴善寺的唐密创立者不空三藏运用“普贤菩萨与金刚萨埵同体”的论述,并推动如此的密法实修,以实践“印度密教的中国化”,如不空三藏译的《金刚顶瑜伽金刚萨埵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轨》云:“金刚萨埵者是普贤菩萨,即一切如来长子,是一切如来菩提心,是一切如来祖师。是故一切如来,礼敬金刚萨埵。” 中国具有深厚的人文主义传统,人是三才之一,为五行之秀,可以参赞天地与宇宙的化育。大乘佛教强调悲智双运,度尽众生,圆成菩提,不仅具有强烈的主智主义色彩与人间实践的伦理关怀,而且以大乘佛教的宗教精神对于这一人文精神,予以提升,奉献热情,人人成为荷担如来家业的悲智双运的菩萨。因此,从佛教东传以来,中华神州大地成为大乘佛教的沃土。印度密宗传至中土,面对此一文化氛围,必须吸收大乘佛教与中国具有深厚的人文主义传统,而予以创造性的转化。 不空三藏 (705-774) 是印度人,他在开元年间入唐传法,成为唐密的宗师,与善无畏、金刚智合而被尊称为“开元三大士”。不空三藏在长安 (西安) 创立了以大兴善寺为中心的密教道场,并将密教传播到了东京洛阳、河西走廊和太原、五台山等地区。印度密教在善无畏、金刚智手中,本来是胎藏部与金刚部分流而传,到了不空三藏才将两部合修,创造了唐密,后来经过惠果与空海师徒的努力,将唐密传至日本,蔚成东密之大观。因此,研究“印度密教的中国化”以及唐密、东密,不空三藏为其关键。 笔者本文以不空三藏为核心,对于显教之中的普贤菩萨、密教之中的普贤菩萨与密教之中的金刚萨埵的密切关系,进行比较研究。阐明不空三藏在“印度密教的中国化”之中,如何融会显教之中的普贤菩萨与密教之中的金刚萨埵。“百字明”是金刚萨埵修持法的核心,对“百字明”的涵义与修行功能,本文也进行阐明。此一论题之研究,除了阐明印度密教如何中国化的过程,也可以促进显教与不同密教传统之相互理解与合作交流。 一、普贤菩萨与普贤行愿1.普贤菩萨: 华严教学的观点 普贤菩萨,梵名为Samantabhadra,音译为“三曼陀跋陀罗”,藏文名为Kan-tubran-po。中文音译又写作“三满多跋捺罗”、“三曼跋陀”、或是“邲输跋陀”。Samantabhadra义译为普贤、遍吉,其意为具足无量菩萨愿行,能普遍示现于一切佛剎的菩萨。[1]《华严经》的七处九会当中,初会即由普贤菩萨而代佛说法,最后一会,亦以普贤菩萨为说法主。由此可见普贤菩萨在华严教学之中的重要性。 汉传佛教的“普贤十愿”出于般若三藏所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 “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依据华严二祖智俨之所说,“普贤”之名义为“行周法界曰普,体顺调善称贤。”[2]又,华严四祖澄观在《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48以十义来发挥“普”义: 然普贤行,诸经多有其名,品中虽广,今略显十义以表无尽。一所求普:谓要求证一切如来平等所证故。二所化普:一毛端处有多众生皆化尽故。三所断普:无有一惑而不断故。四所行事行普:无有一行而不行故。五所行理行普:即上事行。皆彻理源性具足故。六无碍行普:上二交彻故。七融通行普:随一一行融摄无尽故。八所起用普:用无不能无不周故。九所行处普:上之八门。遍帝网剎而修行故。十所行时普:穷三际时念劫圆融,无竟期故。上之十行参而不杂,涉入重重故。善财入普贤一毛,所得法门,过诸善友不可说倍。[3] 此“普贤”之名号具有遍吉祥或圆满之意,就普贤菩萨的法身来说,即法身普遍吉祥。就普贤菩萨大行大愿来说,就是行愿的普遍吉祥。由以上澄观所说更可看出“普”义的殊胜。由以上对于“普”、“贤”二字之释义,可知普贤其行是总赅万行,随其一一行,皆能称法界性,开展周遍圆融之华严法门。 华严教学所说的“华严三圣”是指毘如遮那如来、文殊菩萨、普贤普萨。关于“普贤行愿”在华严三圣 (毘卢遮那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 的圆融观门之中的意义,澄观在《三圣圆融观门》说: “若悟二因之玄微。则知果海之深妙。然二圣法门略为三对。一以能信所信相对。谓普贤表所信之法界。即在缠如来藏。故《理趣般若》云。一切众生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二以解行相对。普贤表所起万行。上下诸经皆言普贤行故。……三以理智相对。普贤表所证法界,即出缠如来藏”。从信、解与证的点来考察,普贤菩萨表所信之法界、所起万行、所证法界,包含了华严佛法的根、道与果;所谓的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二圣法门略为三对”,能信所信相对、解行相对、理智相对,表示了二圣是互为表里,体用兼备。 如前所述,澄观曾说:“西域相传云:《普贤行愿赞》为略《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广普贤行愿赞。”[4]。由此可见《普贤菩萨行愿赞》为略《华严经》,为其精义所在。 2.普贤菩萨的密教化: 以不空三藏的“印度密教的中国化”为观点的考察 底下以不空三藏为例,阐明在“印度密教的中国化”的过程之中,不空三藏如何在密教的脉络之中,来展开普贤菩萨、普贤行愿的修行法,并结合于密教之中。以下列文本为例而说明之。 笔者另文曾经探讨《华严经》所说的“普贤行愿”在不空三藏的翻译与讲述活动之中如何转化成为具有密教性格的修行法。[5]首先,不空三藏所译的《普贤菩萨行愿赞》的末后另加上“八大菩萨赞”,取材自《八大菩萨曼荼罗经》的最后。《普贤菩萨行愿赞》的末尾最后加上“普贤行愿陀罗尼”,曰诵此陀罗尼咒即普贤行愿能够圆满成就。其次,在不空三藏的翻译与讲述的众多经文与仪轨之中,他都在密教化的脉络之中,来展开“普贤行愿”。如此,运用汉传佛教之中代表大乘的菩萨行的“普贤行愿”,以及运用“华严三圣”之一,而予以密教化,这是不空三藏的“印度密教的中国化”之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又,不空三藏重译的显教经典之中涉及“普贤行愿”除《普贤菩萨行愿赞》之外,还有《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6]。这是以密教的声音法门,来阐明《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的“四十二字观门”。形成后世的汉传佛教之中的“华严字母”,影响深远。 不空三藏重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说:“入法轮无差别藏般若波罗蜜门。悟一切法究竟处所不可得故善男子我称如是入诸解脱根本字时。此四十二般若波罗蜜为首。入无量无数般若波罗蜜门又善男子如是字门”。根据《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不空三藏又译述了相关的修持仪轨,即《大方广佛花严经入法界品顿证毗卢遮那法身字轮瑜伽仪轨》[7],“先应发起普贤菩萨微妙行愿,复以三密加持身心,则能悟入文殊师利大智慧海”,其次修持心月轮观“应观自心,心本不生,自性成就。光明遍照犹如虚空”。然后生起大悲心,为众生修持心月轮的四十二字轮咒轮观,并修持阿、啰、跛、左,曩至荼之四十二字轮的声音法门,修持者若能证得“旋陀罗尼”,即能“现证毘卢遮那智身,于诸法中得无障碍”。[8]此中,不空三藏是以密教的仪轨来修持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不空三藏的弟子道颐受到其师的影响,在《显密成佛心集》卷上云:“应心造法界帝网等观,口诵密教真言,则华严五教之理全备,密法修持功德悉圆矣”[9],又说“显密双修方法:谓心造法界帝网等观。口诵准提六字等咒”,是立足于唐密与华严教观的显密双修方法,对于汉传佛教的修持法门甚有影响。 又,关于不空三藏与密教化的“普贤行愿法门”的关系,《大唐故大德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行状》记载: “每语,乃普贤行愿出生无边经门,劝令诵持,再三叹息。其先受法者,偏使属意观菩提心本尊大印。真诠阿字。了法不生证大觉身。若指诸掌。”。由此可见,密教化的“普贤行愿”在不空三藏的密教实践之中的重要地位。[10]“每语,普贤行愿出生无边经门,劝令诵持”,可见得十分重视《普贤菩萨行愿赞》。 此中,《大唐故大德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行状》所说的“受法者,偏使属意观菩提心本尊大印,真诠阿字。”即不空三藏译《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所说的“准毘卢遮那经疏释阿字,具有五义。一者阿字 (短声)是菩提心。二阿字 (引声) 是菩提行。三暗字(长声) 是证菩提义。四恶字 (短声)是般涅盘义。五恶字(引声) 是具足方便智义。又将阿字,配解法华经中开示悟入四字也。” 此中,《大唐故大德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行状》所说的“了法不生证大觉身,若指诸掌”即不空三藏译《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所说的“次明五相成身者。一是通达心。二是菩提心。三是金刚心。四是金刚身。五是证无上菩提获金刚坚固身也。然此五相具备方成本尊身也。其圆明则普贤身也,亦是普贤心也。”。 又,不空三藏译《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 “如大毘卢遮那经云。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第三言三摩地者。真言行人如是观已。云何能证无上菩提。当知法尔应住普贤大菩提心。一切众生本有萨埵。为贪瞋痴烦恼之所缚故。诸佛大悲。以善巧智。说此甚深秘密瑜伽。令修行者。于内心中。观白月轮。由作此观。照见本心。湛然清净。犹如满月光遍虚空无所分别。亦名觉了。亦名净法界。亦名实相般若波罗蜜海。能含种种无量珍宝三摩地犹如满月洁白分明。何者。为一切有情。悉含普贤之心。我见自心。形如月轮。何故以月轮为喻。谓满月圆明体。则与菩提心相类” 不空三藏此处所说到“法尔应住普贤大菩提心,一切众生本有萨埵”,“一切有情悉含普贤之心”。“一切有情悉含普贤之心”是说一切有情众生悉含普贤之菩提心,若能安住于普贤菩萨大菩提心,则一切众生可以显发本有的金刚萨埵。不空三藏此处是以唐密的“心月轮观”来修持普贤菩萨的大菩提心法门。 又,关于不空三藏融会普贤菩萨与金刚萨埵的显密合修,标举修持普贤菩萨的金刚法就等同于修持金刚萨埵,最显着者是标题为不空三藏译《普贤金刚萨埵略瑜伽念诵仪轨》[11]的修持法,此中说到“我今说普贤菩萨身口意金刚念诵法。由修此法等同金刚萨埵”,此中传授普贤菩萨的身口意三密相应的金刚念诵法,修持之即等同于修持金刚萨埵。此中的主要修持是“次观遍满虚空中佛。悉来入金刚杵中合为一体。由作如是观智并诵密语。修行者三业成如金刚。修行者当观自身如普贤菩萨。戴其五佛冠身如水精月色。右手持五钴金刚杵。左手持金刚铃。身处在满月轮。了了分明则诵密语曰: 唵[口*缚]日啰(二合)萨怛[口*缚](二合)三母他(引)含 ”。《普贤金刚萨埵略瑜伽念诵仪轨》此法末尾是“行者身等同普贤”而“身口意如金刚萨埵”,《普贤金刚萨埵略瑜伽念诵仪轨》说“住大印。等同普贤菩萨。若欲成就本尊应一月念诵。每日四时无限数念诵。若疲倦解印。全身金刚合掌作礼。以此为憩息。令其心不疲厌。其满月夜结大印。一夜念诵至于晨朝。普贤菩萨来。身光如月轮抱其行者自身。入遍支分。其行者身等同普贤。五佛头冠身着天妙璎珞华鬘。身口意如金刚萨埵。” 又,密教化的普贤菩萨的修持法的明显的范例,见于标题为不空三藏译《金刚顶胜初瑜伽普贤菩萨念诵法一卷》。此中说到“归命礼普贤,法界真如体。我今依大教,金刚顶胜初。略述修行仪,胜初金刚界。海会诸圣众,垂慈见加护。……建立于轮坛,即当想自身。同彼普贤体,色白如珂雪。”[12] 密教化的普贤菩萨的修持法的明显的范例,除了上述的《金刚顶胜初瑜伽普贤菩萨念诵法一卷》之外,还有不空三藏译的《佛说一切诸如来心光明加持普贤菩萨延命金刚最胜陀罗尼经》[13],这是一部关于 “普贤菩萨延命金刚”(展现延命功能的普贤菩萨) 的密教经典。 根据远藤纯一郎《华严教学と密教: 空海入唐以前の在唐密教祖师の动向から》[14]一文的研究,运用“普贤行愿”于密教经轨之中,除了善无畏译的《摄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15]与一行记的《大毘卢遮那佛眼修行仪轨》[16]之外,大量出现于不空三藏译的经轨之中,例如不空三藏译的《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大云轮请雨经》、《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陀罗尼念诵仪轨》、《仁王般若陀罗尼释》、《成就妙法莲华经王瑜珈观智仪轨》[17]。 此中,《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陀罗尼念诵仪轨》、《仁王般若陀罗尼释》都说到“诸佛若不修三密门。不行普贤行。得成佛者无有是处。既成佛已于三密门普贤行休息者。亦无是处”,强调诸佛都是以三密门修持普贤行,才得以成佛,成佛之后仍必须以三密门不休息地修持普贤行。此中,不空三藏重视“普贤行愿”,并且以密教化的方式来修持“普贤行愿”,乃十分明显。 此中,不空三藏译的《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说:“如此诸佛菩萨。皆与毘卢遮那如来。于往昔时同种善根。修菩萨道行普贤行愿。悉已寤入诸佛自在甚深解脱。得无差别法性之身。等入一切诸佛净土圣性海藏而依所住。……修于身密勤行观照者。往昔普贤发广大行愿。入于众生三密体性。证修金刚三密门三十支三摩地观者。于一一支观中。入在众生根本自性。法界心性真如理智。奋迅速疾加被安住。证寤金刚三摩地。……普贤菩萨言。比来承佛圣旨言教。修持三十秘密观门。”不空三藏的译文重视“普贤行愿”,如所说的“诸佛菩萨。皆与毘卢遮那如来。于往昔时同种善根。修菩萨道行普贤行愿”,而且不空三藏的译文是以密教化的方式来修持“普贤行愿”,乃十分明显,如所说“往昔普贤发广大行愿。入于众生三密体性。证修金刚三密门三十支三摩地观者”,普贤菩萨言自己的修持法门是“修持三十秘密观门”,密教化得色采十分明显。 二、普贤菩萨与金刚萨埵同体1.“普贤菩萨与金刚萨埵同体”的经典根据: 由《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品》等文本的考察 关于普贤菩萨与金刚萨埵在唐密之中的关系,不空三藏的《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18]说: 【金刚萨埵】首戴五佛宝冠,熙怡微笑。左手作金刚慢印,右手抽掷本初大金刚,作勇进势本初者,本来清净法界也。左手作金刚慢印者,为降伏左道左行有情,令归顺道。右手抽掷五智金刚杵作勇进势者,令自他甚深三摩地,顺佛道念念升进,获得普贤菩萨之地。[19] 金刚萨埵乃是五方佛的智慧功德的总集,他其实就是一切金刚乘教授的本源。因为他是五方佛的智慧功德的总集,因此金刚萨埵可以加持众生,令修行之中的众生迅速“获得普贤菩萨之地”,所以“普贤菩萨与金刚萨埵同体”的说法有其密法之中的根据。金刚萨埵即是智慧功德法身之展现,是一切诸佛本质,为五方佛、无量诸佛之主。因此其头顶所戴之五方佛宝冠,即是集五方佛及无量诸佛之功德于一身,以其行愿与无上菩提心的结合,而成为具体之形象,是五方佛的报身所呈现的功德相貌。 普贤菩萨亦是释迦牟尼佛宣说密法时的重要本尊,其实就是金刚萨埵。如笔者此文底下所引述的“金刚萨埵,即普贤菩萨之异名”、“金刚萨埵者是普贤菩萨,即一切如来长子”,因此显教的普贤菩萨在密教中为秘密主或持金刚;以手持金刚杵得名,亦名金刚手、执金刚。金刚萨埵表示毘如遮那如来之因位,代表众生本具佛性之始发,因此才有“普贤菩萨与金刚萨埵同体”之说法。正如在澄观在《三圣圆融观门》的华严教学之中,以理智相对,普贤菩萨表所证法界,即出缠如来藏。[20] 不空三藏译的《金刚顶瑜伽金刚萨埵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轨》明确地标举“金刚萨埵者是普贤菩萨”云: “金刚萨埵者是普贤菩萨,即一切如来长子,是一切如来菩提心,是一切如来祖师。是故一切如来,礼敬金刚萨埵。”[21] 又,不空三藏的《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 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的一开始之处即开宗明义阐明“大乐不空金刚萨埵大曼陀罗”,中央是毘如遮那如来,八方有八大菩萨围绕。此中,《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 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说: “金刚手菩萨者,在毘卢遮那前月轮中,表一切如来菩提心。初发菩提心,由金刚萨埵加持,修证普贤行愿,证如来地。”[2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