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4287回复:0
弘法大师的《十住心论》空海分析“心”有十个阶段,将“心”的所在位置以“住心”的形式整理出来,分别给心以住家。 十住心的关键问题是“心”,阐述“心”的存在状态,将这种“心”分成十种“住心”进行说明。把众生菩提心状态的表现过程,也就是把宗教意识的发展过程分为十种类型,通过这种形式显示密教最胜,做出“密教对显教”的教判。 十住心如下所示: 第一异生羝羊心 第二愚童持斋心 第三婴童无畏心 第四唯蕰无我心 第五拔业因种心 第六他缘大乘心 第七觉心不生心 第八如实一道心 第九极无自性心 第十秘密庄严心 通过以上项目,十住心思想按顺序论述心境,也就是像羊那样只有食欲和性欲动物本能心态的人,随着随缘节食施舍他人道德意识的觉醒,而萌生信仰天界寻求宗教之心,随后能自觉体悟小乘佛教(声闻、缘觉),其次进入大乘佛教并深入到达里面最高的密教。 这些内容都是在求道心,理论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修行的进步而相继生成的,也就是说“心续生”,以便能浅显易懂地向众生加以说明“心续生之相 ”“今依次经显真言行者住心次第,显密二教差别亦在此中。住心虽无量,且举十纲摄之众毛。” 下面详细介绍十住心 1.异生羝羊心,指不信奉任何宗教的人及其心境。 异生是凡夫,羝羊是公羊。《十住心论》所谓“凡夫不知善恶之迷心,愚者不知因果之妄执。我我所执,常怀胸臆;虚妄分别,镇蕴心意。逐阳焰而渴爱,拂华烛而烧身。”是说不信奉任何宗教、道德的众生,不知道善恶因果报应,经常怀着对自身及自己的一切的执着,不断地思虑着是非、美丑、得失等,不能正确分辨真假,好象在野地有人以为远处阳炎是河便去找水喝,飞蛾扑灯被烧身一样。他们不奉佛法,甚至连世俗社会遵守的儒家道德也不信守,“不忠不孝,无义无慈。五常(按:仁义礼智信)不能罗网,三乘不得牢笼,祖习邪师,依凭邪教”。经常偷盗、邪淫、诽谤、伤害生命,作种种罪恶。空海说这种众生只知吃饭,生育后代,像草原上的公羊“但念水草及淫欲事,余无所知”。 2.愚童持斋心,指已经信奉佛教的人修持五戒、十善,相当佛教五乘中的“人乘”;也包括接受世间儒教伦理,奉行五常的人及其心境。 对此,《十住心论》概括说:“初信因果,渐诺罪福,孝于亲亲,竭忠国主。不及之善生,探汤之恶休。内外三归,从此而发。人天十善,因是修行。”空海在释文中对佛教的三归依(归依佛、法、僧,正式信奉佛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八戒(五戒外加不坐高广大床,不观听伎乐和不穿薰香衣,过午不食)、十善等作详细介绍。是说修此五戒十善,来生可以得到好的报应,再生为人。可见,空海讲的第二心,相当于佛教“五乘”的“人乘”。 3.婴童无畏心,既指佛教五乘中的“天乘”,也指相信修持禅定可以生到天界的“外道”。 《十住心论》说:“至如护戒生天堂,修善脱地狱,恶下之心稍发,欣上之愿初起。于是求归依彼天龙,尽虔诚此神鬼(此二者指外道),仰拔苦悲,祈与乐眄……三途苦果,毕前因出;四禅乐报,感今缘升。因果不可不信,罪福不可不慎。……婴童据初心得名,无畏约脱缚树称。”是说因相信修五戒十善死后可以免下地狱而生天堂,便产生厌离世间,愿生天界的想法,勤于修善持戒,后世可以避免轮回三恶途(地狱、饿鬼、畜生)的恶果;如果修四禅(四静虑)死后可以生有色天。劝人相信因果、罪福业报。以婴童比喻初发心归依佛教者,而说相信死后可以生天便可感到无畏。 这里所说不仅指修持佛教,也包括外道。印度外道有数论外道、声论外道、胜论外道、时论外道等。说如果相信天、大天、自在天等,于是归依,供养和修持各种禅定,死后可以生到天界。 “婴童无畏心者,外道厌人凡夫,欣天之心也”。 4.唯蕴无我心,五乘中的声闻乘,属于小乘佛教。 《十住心论》说,以上人乘、天乘和外道,因为没有断除对“人我”(或“生我”、也简称“我”)的迷执,仍难免超脱生死。因此佛便向众生说此解脱之道:“遮生空于唯蕴,譬我倒于幻炎。二百五十戒防身口非,三十七菩提习身心善。告时则三生六十,示果则四向四果。说识唯六种,摄法则五位。四谛四念莹其观,六通八解得其证。”大意是,引导人们认识组成人身心(人我、生、我)的是五蕴(色受想行识),由于五蕴聚散无常,生命也无常,如同幻想中的火炎,从而断除我执,体认“我空”之理;制定二百五十戒(《四分律》规定的比丘的具足戒)以防非止恶,提出“三十七菩提分” ,引导修行;至于何时可以达到解脱,少则三生,多则六十劫;解脱的果位有所谓“四向四果” ;在说人的心识时,只提出六识,即包括人的感觉和思惟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在分析现象时提出五位法,包括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禅观有观四谛观(观想苦、集、灭、道)和四念处(念身、受、心、法,认为无常、苦、空、无我);修行此乘可以得到六种神通和八解脱。空海在释文中说:“此唯蕴无我一句中,摄一切小乘法尽。”确实,前引空海对“唯蕴无我住心”的概括和他在释文中的详细解释,几乎涵盖了小乘的全部教义。 5.拔业因种心,五乘中的缘觉乘,也属于小乘佛教。 “拔业”源自《大日经》卷一,原文是“拔业烦恼株杌”。株杌,原意是露在地面的树根。全句意为拔除产生烦恼的根源。缘觉,佛教所说的通过观想十二因缘的道理而达到觉悟者。因为是独自修行达到觉悟,也称独觉,或比喻为麟角。《十住心论》说:“观因缘于十二,厌生死于四五(按:四大、五蕴)。见彼华叶,觉四相(按:现象之生、住、异、灭)之无缘;住此林落,证三昧于无言。业烦恼株杌由此而拔,无明种子因之而断。” 所谓十二因缘是构成生命过程的十二个环节: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由无明(痴)为根本原因,遭成生死轮回不已。在禅观中对此可以采取不同的观法,然而最重要的目的是认为人生的一切苦恼是始于“无明”,从而尊奉佛教修行,认识由四大(地水火风)和五蕴组成的生命是无常的,苦的和空、无我的,不可执着,从而达到解脱。 6.他缘大乘心,大乘佛教,特别指法相宗。 空海对“他缘大乘心”的解释是:“缘法界有情,故他缘;” “此乃君子之行业,菩萨之用心。”释文又说:“发平等大誓,为法界众生行菩萨道,乃至诸一阐提及二乘未入正位者,亦当以种种方便折伏摄受,普令同入是乘,约此无缘大悲,故名他缘乘。”综合起来是说,以菩萨道普度一切众生,甚至对恶人、小乘(声闻、缘觉,《法华经》中“三车”比喻的羊车、鹿车)的人也引导他们觉悟成佛,既然以众生为普度对象,故称此乘佛法为他缘(平等性空,也是无缘)乘。然而在对此乘的表述中,是以法相宗为重点的。 法相宗源自印度大乘瑜伽行派,主张世界一切唯识所变。唐玄奘(600~664)入印求法,将此唯识学说传到中国,与弟子窥基(632~682)创立法相宗,所依经典有经典有《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和《成唯识论》等。日本奈良时代的入唐求法僧将此宗传入日本,以奈良兴福寺为中心的“北地”法相宗最有影响。此宗在六识外提出第七末那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并且提出种子说、三自性三无性说、五性各别说(在声闻、缘觉、菩萨、不定之外,列无性种性,不能成佛)。空海在释文中对法相宗主张的修行果位“五位”——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以及对唯识学说的基本主张、五重唯识等,都作了介绍。 7.觉心不生心,是指三论宗。 空海在释文中说:“诚知一为百千之母,空即假有之根。假有非有而有有森罗,绝空非空而空空不住。色不异空,建诸法而宛然空;空不异色,泯诸相而宛然有。是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诸法亦尔,何物不然。似水、波之不离,同金、庄(按:金制妆饰品)之不异,不一不二之号立,二谛四中之称显。观空性于无得,越戏论(按:不真无益之论)于八不。”这里说的正是般若中观学说,也是三论宗的教理。 大乘般若中观学派以《般若经》和龙树《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百论》为基本依据,以“诸法性空”为基本理论基础,主张空为世界万有的本体,一切现象无不是空的体现,故从本质上看,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水与波浪,金与金器的关系,二者既非一又非二。并且从生灭变迁来说,因为缘起性空,故生非真生,灭非真灭,如《中论》所说的“八不”:“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进而提出真、俗二谛、四种中道等理论,认为最高的智慧是达到与空、中道相契合的“无所得”境界。所谓“觉心不生”,是觉知心性空寂本净,“心性常无生灭”。 这一学说在中国隋至唐初的吉藏(549~623)创立三论宗,以上述“三论”及其所著《三论玄义》、《大乘玄论》、《二谛义》等为主要依据。三论宗早在奈良时代以前已经传入日本,后为“奈良六宗”之一,以法隆寺、大安寺为传法中心。 8.一道无为心,是指天台宗。 天台宗是中国隋代智顗创立,以《法华经》为主要经典,以智顗所著《摩诃止观》、《法华玄义》、《法华文句》为主要依据。 空海首先对《法华经》的大意作介绍,所谓“会三归一”,是指此经所讲的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皆是权宜之说,唯有一佛乘才是真实之教,三乘会归佛乘,人人可以成佛,“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据空海的释文,所谓“一道”就是法身、真如、诸法实相、佛乘,称之为“一道无为之真理”。 9.极无自性心,华严宗。 华严宗是唐法藏(643~712)创立的,以《华严经》为主要依据。法藏著有《华严五教章》、《华严经探玄记》、《华严经旨归》等,是此宗依据的重要教典。 “极无自性心”原出自《大日经》,是指真如、心,空寂无自性,既无自性,便随缘而生起。空海在释文中引善无畏的话说:“此极无自性心一句,悉摄华严教尽”。华严宗以华藏世界(莲华藏世界)为报身卢舍那佛的净土,主张以真如法界为本体的缘起重重无尽。这就是空海说的“苞华藏以为家,笼法界以为国”;“真如法界,不守自性,随缘之义”。华严宗又主张时间的长短、修行的前后、理与事、万有现象之间,彼此圆融无碍。此即空海所说:“摄九世于刹那,舒一念于多劫,一多相入,理事相融”。因此,从圆融门来说,“初发心便成正觉”。空海在释文中对华严宗的基本教理——五教、十玄门、六相圆融等等,结合法藏的《华严金师子章》作了概要介绍。 在本段后面以秘密之义作的解释中,说此心即“普贤菩萨所证三摩地门,亦是大毗卢遮那如来菩提心之一门”,也有真言表示,受持读诵此法门即同“普贤之门”,能得“佛境界庄严三昧自在之力”。 10、秘密庄严心,真言宗。 空海将真言密教称为“庄严秘密住心”。他在介绍中说:“庄严秘密住心者,即是究竟觉知自心之源底,如实证悟自身之数量,所谓胎藏海会曼荼罗、金刚界会曼荼罗、金刚顶十八会曼荼罗是也。如是曼荼罗,各各有四种曼荼罗、四智印等。言四种者:摩诃三昧耶、达磨、羯磨是也。如是四种曼荼罗,其数无量,刹尘非喻,海滴何比。” 对此稍加解释。真言密教认为法身佛大日如来是以“六大”(地水火风空识)为体的,表现为万事万物、一切众生。大日佛在宇宙万物中的表现有理德和智德两大方面,理德(真如、佛性、本觉)具足一切功德,称胎藏界;智德(智慧、果、始觉、自证)具有摧破烦恼的强有力的功能,称金刚界。从大日佛之体来说,“六大”中的地水火风空五大,属于胎藏界;识(心识)属于金刚界。从理事、色心彼此圆融来说,色心不二,金胎为一。至于空海所说的“金刚顶十八会曼荼罗”是指密教所传大本《金刚顶经》有十万偈十八会,现存不空译的《金刚顶经瑜伽十八会指归》有介绍。金、胎二界代表大日如来之心体,显现为宇宙万有,此为“相”。“相”有四大“集聚”,也就是四大类,称四大曼荼罗(曼荼罗原意为祭祀供养佛菩萨的坛场,有集聚之义,可解释为种类)。它们包括:表现为佛、菩萨、众生等形象的“大(摩诃)曼荼罗”;表现象征佛、菩萨“本誓”的各种标志、象征物的“三昧耶曼荼罗”;代表佛、菩萨、鬼神的真言梵字(称“种子”)、文字、经论等的“法(达磨)曼荼罗”;表示佛、菩萨等的行仪动作以及各种造像的“羯磨(动作)曼荼罗”。从其代表的内容看,自然是数量无限的。以手的动作(印契)表示为四种曼荼罗,则是所谓“四智印”。 以上所说都贯彻着一个思想:大日佛与世界,与众生是融通的,是息息相关的。据此提出修行的身、口、意“三密”法门,称“三密用大”。说修行者如果能够做到手结印契(身密),口诵真言密咒(口密),心观法界实相、大日本尊(意密),就可以与大日如来的“三密”相应,从而即身成佛。 空海在《十住心论》、《秘藏宝钥》的释文及所著《即身成佛义》等中,对此有详细论证。 目的:判教 推密教为最高 空海大师以判教这种形式将日本流行的佛教各宗排了一个顺序:真言宗第一,华严宗第二,天台宗第三,三论宗第四,法相宗第五。 在中国,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大小乘佛典的大量传译,人们对各种经典、流派有了越来越深入的了解,自南北朝开始,陆续出现许多系统地判释佛教的学说。 所谓判教,是站在特定的立场对佛法进行分类解释,判别它们的高低、深浅,将自己最信奉的教典置于最高地位。 真言密宗自唐中期印度僧善无畏和金刚智、不空译出《大日经》、《金刚顶经》等经典后,开始较广地传播,然而中国人自己撰述的密教著作不多,最重要的有善无畏的弟子一行(673~727)撰写的《大日经疏》,其中虽有带有判教意味的说法,然而严格地说尚未提出系统的判教理论。空海继承《大日经》和一行《大日经疏》中的思想,以密教的观点撰写《辨显密二教论》、《十住心论》和《秘藏宝钥》,提出系统的判教论,不仅在日本佛教史上有重要意义,即使在北传汉语系佛教史上也有它独特的意义。 空海的判教论由两个层次组成:一是从横的方面将全部佛法分为显教与密教;一是从纵(竖)的方面,以自浅至深,自低至高的次第对全部佛法进行说明,旨在表明真言密宗最高最优越。对前者作论述的,是《辨显密二教论》;对后者作说明的是《十住心论》和《秘藏宝钥》。 形成独立的教派 ------- 空海之立教開宗 「真言宗」之名是空海所創,空海在《船若心經秘鍵》中,謂「真言不思議,觀誦除無明,一字含千理,即身證法如」。真言者,乃佛菩薩之言,真實不虛之言。空海認為,世人多苦惱,出自其無明的妄想,欲除無明妄想的源頭,只有如來真實不虛之教誨,使之盡絕世人迷妄與執見,以早傳於心底的佛性,潛在人本心的清淨,以生活的體驗,現三十二形,八十種妙相,成娑婆世界。空海欲世人能自悟,以真言密教,勤行精進,修三密加持之行,使凡夫身即身成佛。 是惠果的用意,形成密教的哲学理论化 惠果聽到空海的回答之後,他決定將衣砵傳給空海,因為惠果明白在他的弟子之中,只有空海可以將密法的道理哲學化、教理化、傳承化。 何謂哲學化?那就是將密法中所有神通法術,通過宇宙哲學去解釋和演繹,惠果認為,只有用這一種方式去演繹密法,才可以將密法發揚光大。空海能夠取悅惠果,源自空海能夠將密教哲學化,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捩點。其次是將密法教理化,那就是必須將密法的內容演變成一種學識、智慧和哲學,才可以將之生生世世地代代相傳下去。空海能夠感動惠果,在於他懂得如何活潑地將密法傳承下來。惠果深刻地明白,密法在印度大盛後衰落,傳至中國大盛之後,亦必然要面對密法在中國的沒落,他有需要將密法傳給外地人,而這個人亦必定然會為密法創造第三個高峰。 為了確立空海就是惠果的傳人,惠果臨終時指定由空海負責寫他的墓誌銘。一個高僧死後,他的碑文由誰人去撰寫,是極為重要之事。惠果指定由空海去撰寫墓誌銘,已經明確表明空海就是傳承惠果法脈的人。這亦顯示出惠果的遠見,因為假如他將衣砵傳給中國人的話,密法便會從此滅亡。惠果將密法傳給空海,使密法依循著歷史的盛衰,三國相傳,即是由印度傳到中國,再由中國傳到日本,並且在日本發揚光大。 |
|
最新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