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3846回复:1
清明祭(由来与习俗)
《清明》 (南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百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天有霓裳》清明诗 (当代)刘小烽 憔悴坟头土,见之如亲人; 千古仿徨事,此物最伤情。 以下信息转自360百科: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处于仲春与暮春之交,是冬至后的第108天。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多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每逢清明时节,各民族均以扫墓祭祖、踏青郊游为活动主题。 《历书》有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节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至今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正式形成。近代以来,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规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2008年新中国确立清明节成 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改为三天小长假,同时,2006年5月20日,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0.png |
|
最新喜欢:![]()
|
沙发#
发布于:2016-04-04 18:32
折叠融合上巳节习俗——踏青
约从唐代开始,清明节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 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后续发展: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图片:41.jpg |
|
|